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全文
《空气动力学学报》2021年2期pdf合集
2021, 39(2): 1-1.
摘要(54) HTML (15) PDF(24)
摘要:
综述
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壁面函数方法综述
毛枚良, 闵耀兵, 王新光, 陈琦, 叶涛
2021, 39(2): 1-11. doi: 10.7638/kqdlxxb-2020.0028
摘要(214) HTML (70) PDF(60)
摘要:
以建立工程实用的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模拟方法为目标,从湍流壁面函数是湍流边界层方程近似解的角度,梳理了相关文献的研究工作,得到如下认识:1)壁面函数与所求定解问题数值解的相容程度决定了壁面第一层网格允许放粗的程度,在流动分离点和再附点附近区域,目前壁面函数尚需进一步完善,而“子网格”壁面函数从理论上解决了相容性问题,尽管要耗费更多计算资源,但在目前计算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仍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2)对于具有强压缩性和显著气动加热的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流动而言,常用的解析形式并未充分考虑可压缩性和传热的影响,并在文中进行了重点探讨。最后,建议基于数据驱动技术和依托“子网格”壁面函数方法来发展更加普适的壁面函数。
研究论文
基于实验数据同化的湍流模型常数标定:含滤网蒸汽阀门通流特性数值预测
房培勋, 何创新, 徐嗣华, 王鹏, 刘应征
2021, 39(2): 12-22. doi: 10.7638/kqdlxxb-2020.0183
摘要(135) HTML (45) PDF(6)
摘要:
为准确预测含滤网蒸汽调节阀通流特性,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生成湍流模型常数的样本库并获得对应流场计算结果,融合部分开度下的阀门蒸汽流动压比-流量实验数据,对k-ω SST湍流模型的常数进行了重新标定。针对独立实验测量所得的流量数据,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重新标定的模型常数可以有效提高通流特性预测模型的精度,适用于相近开度、不同压比的蒸汽流动工况计算,而对开度相差较大的情形,流量预测误差则较高;不同开度下的阀内流态和涡黏度在模型常数调整前后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通过修正模型常数以优化不同工况下涡黏度的分布,从而显著降低阀门通流特性预测误差,这一研究方法对于相关工程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机器学习辅助湍流建模在分离流预测中的应用
尹宇辉, 李浩然, 张宇飞, 陈海昕
2021, 39(2): 23-32. doi: 10.7638/kqdlxxb-2020.0155
摘要(264) HTML (100) PDF(50)
摘要:
数据驱动湍流建模是近年来发展的提高雷诺平均N-S方程预测精度的有效手段,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高置信度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建立准确的从平均流动特征到雷诺应力的预测模型。针对高雷诺数下积冰翼型绕流这一类典型的复杂流动分离问题,基于此前研究者提出的机器学习预测框架,从输入输出特征选择和翼型绕流中数据分布特性两个方面出发,对机器学习预测结果的光滑性和准确性进行改善。提出了基于雷诺应力张量分析和流动特征辨识的输入特征选择准则;提出了局部区域建模方法以及基准模型和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混合的代入计算方法。将改进方法应用于积冰翼型绕流问题之中,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能够准确给出训练集和预测集上的雷诺应力结果,并且代入平均流计算可以得到和真实分布更加接近的流动和机翼表面压力分布。
一种减小再入飞行器侧向气动非线性的布局优化方法
陈功, 唐志共, 邓晨, 王文正
2021, 39(2): 33-38. doi: 10.7638/kqdlxxb-2020.0131
摘要(104) HTML (58) PDF(19)
摘要:
为改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在跨声速段出现的侧向气动特性非线性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自适应迭代气动布局优化方法。设计了一种常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布局,计算了该布局在跨声速段的侧向气动力,分析了可能影响侧向气动特性的机翼布局参数。根据气动布局优化流程,计算了气动布局样本气动特性,建立了布局参数到侧向力矩系数导数的代理模型,完成了以减小飞行器侧向非线性为目标的布局优化设计。优化布局的气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所发展的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该项研究为再入飞行器减小侧向气动非线性提供了新的布局设计途径,有利于降低控制系统设计难度,保障飞行安全。
Forebody vortex control with a wire-based DBD plasma actuator
GAO Chao, NI Zhangsong, XUE Ming, ZHENG Borui
2021, 39(2): 39-52. doi: 10.7638/kqdlxxb-2020.0116
摘要(124) HTML (47) PDF(8)
摘要:
Forebody vortex control with a novel wire-based DB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ctuator is studied by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wire-based DBD plasma actuator, including the material and diameter of the exposed electrode, is optimized through thrust measurements in quiescent a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BD plasma actuator with a wire-based exposed electrode made from tungsten has the highest thrust efficiency, and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diameter from d = 0.3 mm to d = 0.08 mm, the thrust efficiency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the wire-based DBD plasma actuator is used for the forebody vortex control through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When the plasma control is not applied, results of the pressure and PIV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flow field in the leeward zone is a distinct asymmetric vortex structure. Under plasma actuation, the asymmetric vortex structure can be symmetrical or even mirror asymmetric with respect to the case “plasma off”, and the control ability in the burst-mode actuation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the steady oper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ebody vortex control effect depends on the vortex structure of “plasma off”, which can be either symmetric or asymmetric. This study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forebody vortex control with the wire-based DBD plasma actuator, which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aerodynamic flow control on aircrafts with slender bodies.
不同迎角下脊形前体绕流数值模拟研究
陈浩, 袁先旭, 毕林, 华如豪, 司芳芳, 唐志共, 傅亚陆
2021, 39(2): 53-61. doi: 10.7638/kqdlxxb-2019.0121
摘要(79) HTML (45) PDF(9)
摘要:
脊形前体有较强的背风涡流场,不同的前体形状对前体涡流场和气动力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脊形前体飞行器大迎角湍流大分离流动计算的困难,采用IDDES混合湍流模型,以及与之匹配的非定常算法,研究了不同来流迎角下脊形前体的气动特性,以及背风涡非定常演化、破裂的细致流动结构。选取了不同脊形角,以及不同上、下高宽比的脊形前体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迎角较小时,随着迎角的增大,前体主涡会逐渐增强,在迎角较大时,前体主涡破裂;在相同迎角下,脊形角较小时,前体涡较强,涡升力也更大;对于相同脊形角的前体,当上半截面高宽比较小时,前体主涡强度较大,前体涡破裂临界迎角较小,即会提前破裂。
基于APSE确定高超声速边界层第二模态中性曲线下支
谷晓培, 刘建新
2021, 39(2): 62-72. doi: 10.7638/kqdlxxb-2019.0095
摘要(82) HTML (43) PDF(4)
摘要:
在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中,由于存在非平行效应以及激发Mack第二模态时的模态同步机制,因此在进行转捩预测研究时,中性曲线下支的确定需要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影响。全文针对高超声速平板边界层,首先采用线性抛物化稳定性方程(LPSE)对考虑感受性的中性曲线下支进行了求解,研究发现该方法存在两大难点:一是计算入口需要给定的离散模态在衰减区求解困难;二是由于存在快、慢模态的同步机制,所以在实际计算时,需要分别计算两次离散模态的演化以确定中性曲线下支,计算效率较低。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伴随抛物化稳定性方程(APSE)来计算非平行边界层稳定性的方法,并以此确定考虑感受性的中性曲线下支位置。该方法从Mack模态的增长区开始进行计算,因此有效地解决了使用LPSE方法计算时所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工况下,与线性稳定性理论(LST)以及LPSE给出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从对比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方法给出的预测结果与LPSE给定上游主导模态的预测结果一致,同时不必依赖于入口初值的选取且效率更高。该方法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预测研究中。
非紧致气动噪声半空间传播基本解的边界积分方法
钱振昊, 贺菲, 刘秋洪
2021, 39(2): 73-80. doi: 10.7638/kqdlxxb-2019.0072
摘要(113) HTML (46) PDF(7)
摘要:
为了获得低马赫数流动诱发的非紧致气动噪声在半空间内传播的基本解,结合复等效源方法和边界元方法建立了半空间精确格林函数的边界积分方程,当半空间边界为刚度型阻抗边界时可避免奇异性积分。同时基于等效源方法提出一种半空间二维非紧致圆柱声散射模型,推导了静止介质中声散射基本解的理论表达式。对静止介质中的二维圆柱声散射,数值解在研究的频率与观察点处与理论解一致。采用数值方法计算二维圆柱绕流诱发的半空间声场基本解,结果显示半空间边界强化了声源的声辐射能力,小于马赫数0.2的介质运动对声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
基于广义Richardson外插方法的颤振模拟耦合时间精度研究
王昊, 王运涛, 孟德虹, 王毅
2021, 39(2): 81-90. doi: 10.7638/kqdlxxb-2019.0051
摘要(155) HTML (43) PDF(3)
摘要:
为更准确地评估颤振问题时域模拟在实际计算中表现出的时间精度,采用不同精度的耦合方法对Isogai Wing和AGARD 445.6 Wing的颤振问题进行时域模拟。参照网格收敛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广义Richardson外插方法的颤振问题时域模拟耦合时间精度分析方法,分析时域计算结果的时间步长收敛性,计算数值模拟结果时间精度并获得时间步长无关解。分析表明,对于Isogai Wing和AGARD 445.6 Wing颤振问题,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时间收敛性,采用广义Richardson外插方法对各耦合方法分析所得精度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合适的时间步长区间内,可忽略具体时间步长选取对广义Richardson外插方法分析结果的影响,验证了提出的气动弹性模拟耦合时间精度分析方法。
俯仰振荡翼型推阻力转变滞后机制数值研究
马德川, 邱展, 李高华, 王福新
2021, 39(2): 91-103. doi: 10.7638/kqdlxxb-2019.0113
摘要(120) HTML (38) PDF(9)
摘要:
扑翼产生的反卡门涡街被认为是一种推力型尾迹,但已有研究指出,随着斯特劳哈尔数(St)增大,低雷诺数下俯仰振荡翼型的净推力产生明显滞后于反卡门涡街的出现。为探究该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对NACA0012翼型在雷诺数1 000条件下作简谐俯仰运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翼型表面积分方法和基于有限控制体的气动力估计方法分别研究了翼面分布力特性和尾迹流场特性变化对阻力-推力转变临界点的影响。翼面分布力积分结果表明,当翼型振荡参数进入对应反卡门涡街尾迹形态区域时,翼面压力分布产生的推力分量无法克服剪切层的黏滞阻力,是造成俯仰翼型推力产生滞后于反卡门涡街出现的主要原因。对尾迹流场及相应的推阻力特性变化的分析表明,尽管反卡门涡街会产生“喷流效应”,但在St较小时,其产生的动量诱导推力无法克服反卡门涡自身的涡致阻力和尾迹流场压力损失引入的附加阻力,因此即使存在反卡门涡街也不能产生净推力,进而从流场分析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这一滞后现象的发生机制。
机身刚度对双体飞机颤振的影响规律分析
王昕江, 付志超, 郭力, 王计真, 吕计男, 刘子强
2021, 39(2): 104-109. doi: 10.7638/kqdlxxb-2019.0123
摘要(205) HTML (58) PDF(12)
摘要:
针对某双体飞机颤振特性复杂的问题,本文采用片条理论修正后的偶极子网格方法,建立了双体飞机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同时基于地面振动试验建立了不同机身刚度双体飞机等效梁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机身刚度对双体飞机结构动力学的影响,同时通过求解耦合得到的频域方程,探究了机身刚度对双体飞机颤振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身截面垂向刚度对机身一阶垂直对称弯曲模态、机身一阶垂直反对称弯曲模态与平尾滚转模态频率影响较大。机身截面垂向刚度降低到原设计刚度67%时,机身反对称弯曲模态对平尾扭转效应增强,机身一阶垂直反对称弯曲模态、平尾滚转模态与平尾一阶垂直反对称弯曲模态耦合,双体飞机在269.34 m/s时发生颤振,颤振频率为37.2 Hz。
爆轰胞格尺寸的统计分析
崔皓, 归明月, 张振, 张辉
2021, 39(2): 110-116. doi: 10.7638/kqdlxxb-2019.0110
摘要(169) HTML (42) PDF(11)
摘要:
爆轰胞格尺寸作为可燃系统的本征值,可用来确定爆轰传播时的临界尺寸,比如直管传播时的临界管径、管道突扩时的临界尺寸等。然而,该尺寸的测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了减少人工测量带来的不确定性,文章采用两种统计方法:概率密度函数法和自相关函数法,对数值模拟得到的不同规则程度的爆轰胞格进行了统计分析。爆轰胞格的不规则程度采用单步反应的活化能来体现。当活化能较低时(Ea = 15),胞格较规则,两种统计方法得到的胞格尺寸较一致。随着活化能的增加(Ea = 20),胞格开始不规则,两种统计方法也开始出现偏差。当活化能进一步增加(Ea = 25、27),胞格极不规则,开始出现横波的合并,两种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这是由于概率密度法处理爆轰波阵面三波点规则时,没有考虑迹线上能量的分布,而自相关函数法根据三波点上的涡量值对胞格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因此,该方法得到的爆轰胞格尺寸比概率函数法更能真实体现可燃系统的爆轰特性。
壁温对压缩拐角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亮, 邱波, 曾磊, 姚杰, 朱目成
2021, 39(2): 117-124. doi: 10.7638/kqdlxxb-2019.0134
摘要(118) HTML (42) PDF(8)
摘要:
压缩拐角是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典型非连续区域,其分离/再附结构对局部热环境有较大影响。本文采用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自研程序,开展了典型压缩拐角外形的气动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壁温条件下压缩拐角的热环境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壁温升高,流场整体结构变化不大,但由于近壁面流体物性参数变化较大,导致拐角分离涡分离点向前移动、再附点向后移动,拐角处干扰区扩大;压缩拐角大部分区域的热流随着壁温的升高而减小,且干扰区内热流减小的幅度比无干扰区更大,但热流并不完全遵循随壁温升高而减小的规律。另外,通过对比变壁温计算热流和热壁修正公式修正热流,发现热壁修正公式在干扰区存在精度降低、适用性不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壁温对压缩拐角流动影响的认识,缩小了热壁修正公式的适用范围。
基于修正N-S方程本构关系的气体动理论耦合方法
皮兴才, 李志辉, 彭傲平, 吴俊林, 蒋新宇
2021, 39(2): 125-132. doi: 10.7638/kqdlxxb-2019.0130
摘要(117) HTML (42) PDF(8)
摘要:
随着稀薄程度的增加,Navier-Stokes方程的线性本构关系难以正确描述稀薄气体输运特性,高阶非线性本构关系往往数学形式极为复杂,对数值求解造成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发展适宜于近空间飞行器气动特性分析的高超声速稀薄流动模拟方法,本文利用求解Boltzmann模型方程的气体动理论统一算法(Gas Kineitc Unified Algorithm, GKUA)对应力张量、热流等宏观量数值积分求解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修正N-S方程本构关系的气体动理论耦合方法。通过将GKUA获得的应力张量及热流用于修正N-S方程的本构关系,实现了存在局部稀薄效应的流动模拟,并且通过可压缩平板边界层、圆柱绕流问题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面对面呼吸飞沫传播和防护的流体力学初步分析
肖春华
2021, 39(2): 133-141. doi: 10.7638/kqdlxxb-2020.0098
摘要(237) HTML (39) PDF(21)
摘要:
针对SARS-CoV-2疫情,围绕病人和戴防飞沫面罩的健康人面对面呼吸状态下飞沫的流动传播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采用二维非稳态不可压缩雷诺平均N-S方程描述平均流场,计算区域采用H型结构网格拓扑结构,将多相流的欧拉模型用于描述空气-飞沫流动,湍流脉动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计算获得了呼吸飞沫喷射速度、粒径和入口含量对飞沫流动传播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水平传播线和垂直传播线的飞沫浓度分布。研究表明:呼吸飞沫喷射速度、入口含量和流动传播速度、浓度分布呈正相关性,粒径主要影响飞沫流动传播的浓度峰值大小;呼吸飞沫跟随空气流动先以水平传播为主,后转变为以垂直扩散为主,扩散过程会形成“猫眼”状飞沫云团;呼吸飞沫在气流作用下侵入到防飞沫面罩内形成旋涡,导致防飞沫面罩的失效,因此,防飞沫面罩必须结合口罩共同使用。
湍流特性对矩形高层建筑风荷载影响的研究
刘奕, 陈水福
2021, 39(2): 142-150. doi: 10.7638/kqdlxxb-2019.0091
摘要(161) HTML (45) PDF(11)
摘要:
为研究湍流特性对矩形高层建筑风荷载及周围绕流特性的影响,对4种不同地貌条件下9种深宽比的矩形高层建筑进行了风洞测压试验,考察了湍流度与湍流积分尺度对不同深宽比建筑平均、脉动与极值风压,以及横风向气动力谱和流动分离再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湍流度增大,分离流更早再附于侧风面上,郊区地貌下再附点出现位置较开阔地貌提前约30%,且分离流下平均风压减小、极值风压增大(均指绝对值),最不利脉动风压与极值出现位置更靠近前缘;随湍流积分尺度减小,迎风面、背风面与侧风面的平均和极值风压均减小,但湍流积分尺度对分离再附流形态及分离流下的风压分布形状影响不大。相对于深宽比更大的情况,湍流特性对深宽比介于1到2的建筑影响更大。
疏水/超疏水表面防/除冰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高淑蓉, 焦丽丽, 易孟超, 金佳鑫, 王晓东
2021, 39(2): 151-160. doi: 10.7638/kqdlxxb-2020.0179
摘要(225) HTML (81) PDF(32)
摘要:
液体防冰、电热防冰、气热防冰、机械除冰等传统的防/除冰技术具有显著的防/除冰效果,但存在消耗能源大、防冰时间有限以及除冰不彻底等问题,而基于疏水/超疏水表面的防/除冰技术则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首先阐述了利用疏水表面和超疏水表面防/除冰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总结了常用的疏水表面和超疏水表面在防/除冰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利用液滴的反弹特性可更加有效地抑制结冰;最后,提出未来有必要对撞击液滴的动力学过程、传热过程和结冰过程的耦合特性进行系统研究,进而为利用液滴的反弹特性抑制结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厚覆冰导线升力突变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楼文娟, 潘晨, 孙建平
2021, 39(2): 161-167. doi: 10.7638/kqdlxxb-2020.0161
摘要(134) HTML (50) PDF(4)
摘要:
针对新月形厚覆冰导线的升力系数在风攻角15°附近存在突变的问题,分别采用基于k-ω SST湍流模型的雷诺时均法和大涡模拟(LES)的数值方法对新月形厚覆冰导线在风攻角10°~20°范围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比两种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覆冰导线气动力系数、流场结构和表面风压,发现LES方法能够更好地捕捉新月形覆冰导线表面的小尺度涡结构,得到的覆冰导线气动力参数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高度吻合;而k-ω SST湍流模型难以模拟壁面上小尺度涡,捕捉不到升力系数的突变。根据覆冰导线不同壁面区域的压力分布,发现上侧壁面处的涡结构影响整体流场,并在下侧壁面曲率、来流夹角和壁面切线方向共同作用下导致升力系数突变。LES的气动力参数模拟结果可为覆冰导线防舞提供参考。
混合相态冰晶积冰的数值研究
郭琪磊, 牛俊杰, 安博, 桑为民, 周峰
2021, 39(2): 168-175. doi: 10.7638/kqdlxxb-2020.0182
摘要(205) HTML (80) PDF(17)
摘要:
在发动机内流的高温作用下,所吸入冰晶会部分融化为液态水,冰水混合相态条件下发动机内部表面会形成积冰,冰晶积冰会导致发动机喘振、熄火,甚至会由于冰脱落而造成内部结构损伤。为了对混合相态条件下冰晶积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NACA0012翼型为对象,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研究了环境温度、马赫数等参数对积冰形态、收集系数以及积冰生长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融化率对积冰过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混合相结冰条件下若达到最大结冰厚度,需满足有足够的冰晶和液态水含量条件;环境温度直接影响了湿球温度变化,而随环境温度升高,液膜的厚度和润湿范围也随之增大。此外降低环境温度或增大马赫数,翼型前缘驻点处结冰量和积冰速率均有明显增加。
结冰风洞试验混合相似转换方法及其验证
刘宇, 易贤, 王强, 李维浩
2021, 39(2): 176-183. doi: 10.7638/kqdlxxb-2020.0137
摘要(110) HTML (48) PDF(10)
摘要:
相似转换是结冰风洞试验的重要技术手段,使用常见的相似转换方法有时会获得风洞能力外的转换结果,为了克服常见转换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限制,本文通过对相似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了试验参数在相似准则约束下的变化规律和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混和相似转换方法,其转换流程分为由水滴惯性系数和驻点冻结系数控制的两个阶段,根据满足的相似参数不同分为四种模式:模式1可以同时满足所有主要相似参数和三种热平衡参数;模式2和模式3分别为ONERA方法和Ruff方法的改进;模式4直接使用了Olsen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对混合相似转换方法进行了验证,转换冰形与参考冰形基本一致,转换后的试验参数对比其他转换方法更具实用性。
大型结冰风洞气流场适航符合性验证
郭向东, 柳庆林, 赖庆仁, 杨升科, 赵照
2021, 39(2): 184-195. doi: 10.7638/kqdlxxb-2019.0086
摘要(129) HTML (54) PDF(14)
摘要:
大型结冰风洞气流场适航符合性是大型结冰风洞适航应用的先决条件。为验证3 m × 2 m结冰风洞气流场适航符合性,首先建立了结冰风洞气流场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然后针对主试验段构型,开展了气流场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考察了试验段气流速度和喷嘴干空气射流对流场特征参数(气流速度、气流偏角和气流湍流度)的影响,最后评估了试验段内气流场品质,获得了结冰风洞气流场控制包线。结果表明:喷雾耙结构会影响试验段内气流速度和气流偏角空间分布形态,进而导致了非均匀峰值区的形成;增大试验段气流速度会改善气流场品质,但喷嘴干空气射流会显著恶化试验段气流速度低于60 m/s的气流场品质;3 m × 2 m结冰风洞主试验段气流场品质在主要试验速度范围内均满足适航审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