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度优秀论文

文章列表
粗糙壁湍流研究现状综述
王建杰, 易海明, 潘翀, 王晋军, 李天
2017, 35(5): 611-619. doi: 10.7638/kqdlxxb-2017.0033
[摘要](213) HTML(29) PDF(1071)
摘要:
研究粗糙壁湍流的统计特性和流动结构对于丰富湍流理论和指导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壁面相似律是粗糙壁湍流研究取得的经典理论,最近关于湍流边界层内-外区不同尺度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新的认识,对壁面相似律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壁面相似律的适用性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概述了近期国内外在粗糙壁湍流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并进一步讨论了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
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方法研究与进展
高正红, 王超
2017, 35(4): 516-528. doi: 10.7638/kqdlxxb-2017.0058
[摘要](345) HTML(42) PDF(817)
摘要:

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流体力学的不断发展带动了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学科的巨大进步,气动外形设计方法经历了从"Cut-and-Try"到反设计再到优化设计,气动分析方法从依赖风洞试验到低可信度CFD计算再到高可信度CFD计算。随着气动外形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飞行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气动设计对象、设计状态、优化模型、约束条件等都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与精细化,使得气动外形设计方法面临新的考验与挑战。本文根据作者及课题组多年研究的积累,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回顾了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当前气动设计方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气动外形设计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人在回路”思想在飞机气动优化设计中演变与发展
李润泽, 张宇飞, 陈海昕
2017, 35(4): 529-543. doi: 10.7638/kqdlxxb-2017.0076
[摘要](204) HTML(43) PDF(418)
摘要:

近年来优化设计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多学科、多设计点、多目标、多约束、鲁棒优化等优化算法已经相对成熟,但这些算法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尚有诸多困难。从优化在工程设计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及其遇到的问题入手,介绍"人在回路"作为一种面向工程的优化设计思想的内涵、实施方式和历史沿革。以气动优化设计为例阐述"人在回路"思想在优化设计各个环节中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另一方面,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非线性映射构建、数据挖掘等方面体现出了超越人能力的性能,从而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在优化设计中替代"人在回路"的作用,分析面向工程的优化设计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基于CFD方法的倾转旋翼/螺旋桨气动优化分析
招启军, 蒋霜, 李鹏, 王博, 张航
2017, 35(4): 544-553. doi: 10.7638/kqdlxxb-2017.0061
[摘要](292) HTML(69) PDF(544)
摘要:

针对倾转旋翼存在直升机和固定翼两种工作模式特点,将CFD方法与优化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倾转旋翼/螺旋桨气动外形综合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发展了一套适合桨叶气动外形优化的高效网格生成方法,将桨叶三维网格的生成转化为沿桨叶展向分布的独立二维网格生成问题,降低优化设计过程中桨叶网格生成难度和计算量。然后,基于动量/叶素组合理论,建立了适用于悬停和巡航状态旋翼操纵量计算的高效配平方法,并提出适合同时描述倾转旋翼悬停和巡航性能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采用RANS方程作为主控方程,湍流模型采用S-A模型,时间推进上采用高效的隐式LU-SGS格式。最后,为提高倾转旋翼外形优化设计的效率,建立基于置换遗传算法优化的拉丁超立方方法(PermGA LHS)和径向基函数(RBF)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在上述方法基础上,选取一种包含前后掠以及尖削等外形组合变化外形的倾转旋翼作为原始构型,分析倾转旋翼气动性能及流动细节特征,发现悬停和巡航状态桨叶升力分布不合理之处及其产生机理。进一步通过对三维桨叶尖部的综合气动外形(扭转/弦长/上下反)优化设计,优化方案能有效改善桨叶尖部的气流分离现象,且提升桨叶升力沿展向分布的均匀性,因而明显提高了倾转旋翼的综合气动效率(优化旋翼最大悬停效率和最大巡航效率分别提高了8.4%和6.84%,优化旋翼综合性能指标提高最大值达到5.7%);性能最优构型桨叶的特征有:桨叶扭转角变化内陡外缓;桨叶外侧弦长有显著增加、尖部大尖削;桨叶尖部内侧上反和外侧下反组合变化。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陈坚强, 涂国华, 张毅锋, 徐国亮, 袁先旭, 陈诚
2017, 35(3): 311-337. doi: 10.7638/kqdlxxb-2017.0030
[摘要](754) HTML(301) PDF(873)
摘要:
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容易经历层流/湍流转捩,层流流动和湍流流动在摩擦阻力、热交换、噪声和掺混等方面有巨大差别,转捩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超声速技术突破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是当前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内外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现状,并将其归为三类:已知主要原因的现象与规律、已知部分原因的现象与规律、未知或矛盾的现象。其中已知主要原因的现象与规律包括壁温、马赫数和噪声影响;已知部分原因的现象与规律主要有头部钝度、熵层和攻角影响;未知或矛盾的现象主要有单位雷诺数影响、转捩区长度、转捩区摩阻和热流分布等。同时介绍了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影响因素研究、转捩机理研究、转捩预测方法及模型研究、促进/推迟转捩的控制方法研究、以及一些公开的飞行试验等方面的进展。最后指出,在今后的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中,建议把单个影响因素独立出来研究,尽量避免多因素相互干扰;高超声速边界层失稳研究需要特别关注横流失稳、熵层和模态相互作用;转捩预测需考虑三维边界层和来流扰动的影响;转捩控制研究应重点关注高效、低阻、低热的控制方法;转捩飞行试验十分重要,飞行试验和静音风洞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过去60多年的研究经验表明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注重多种手段相结合。
有关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转捩和湍流的两个问题
周恒, 张涵信
2017, 35(2): 151-155. doi: 10.7638/kqdlxxb-2017.0016
[摘要](344) HTML(39) PDF(882)
摘要:
和一般的飞行器一样,在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中,其边界层的转捩和湍流也是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但即使是对一般的飞行器,“转捩”和“湍流”也还是两个历经百年而仍未很好解决的问题,而对近空间飞行器来说,空气动力学本身就还存在若干新的需要研究解决的基础问题,边界层的转捩和湍流就更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讨论了两个问题:1) 为增强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转捩预测的能力,需要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其困难;2) 是否有可能当飞行器飞行高度足够大时,其边界层就不会再有湍流问题?
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高效气动力设计新挑战
段卓毅, 王伟, 耿建中, 张健, 李军府
2017, 35(2): 156-171. doi: 10.7638/kqdlxxb-2017.0012
[摘要](256) HTML(72) PDF(769)
摘要:
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具有飞行雷诺数低、结构柔性大等设计特点,在气动力设计时,一般采用单设计点的设计思想,即在预定设计状态下具有较为优异的气动特性,但稍微偏离该设计点时,将显著地削弱其气动力特性,为其高效气动力设计带来诸多新挑战。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太阳能飞机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该类飞机的设计特点;随后,重点介绍了该类飞机的高效低雷诺数气动力设计面临的挑战及机翼气动弹性效应对全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最后,分析展望了缩比自由飞验证技术在该类飞机高效气动力设计中的应用。
气动模型在现代气动试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唐志共, 王文正, 陈功, 袁先旭
2017, 35(2): 172-176. doi: 10.7638/kqdlxxb-2015.0190
[摘要](206) HTML(31) PDF(566)
摘要:
简要比较分析了MDOE方法相对于传统OFAT方法的优势,研究了MDOE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气动模型是现代试验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出基于气动模型的试验设计新方法。为此,文章研究了一类带电缆罩的轴对称飞行器的气动数学模型,并以三角级数的形式给出了模型的通用形式。以某飞行器为对象,以饱和D-最优为准则,分别采用三角级数模型和常用的响应面模型,开展了气动模型对现代试验设计的影响研究,验证了气动数学模型在现代试验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试验设计新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合成双射流及其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罗振兵, 夏智勋, 邓雄, 王林, 李玉杰, 马瑶, 王俊伟, 彭磊, 蒋浩, 杨升科, 杨瑞
2017, 35(2): 252-264. doi: 10.7638/kqdlxxb-2017.0053
[摘要](344) HTML(75) PDF(433)
摘要: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流体力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针对传统合成射流流动控制环境适应性差和能量效率不高的问题,发展了合成双射流及其流动控制技术。本文对其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提出了基于能量综合利用和气体增压原理的合成射流激励器设计基本思想,发明了合成双射流、矢量合成双射流、合成双射流基连续射流、合成热/冷射流、自持式合成双射流等系列化新型合成射流激励器。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解决了压载失效带来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且具有能量效率、可控频率倍增特性以及特有的矢量功能。开展了合成双射流分离流控制、矢量控制、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控制、气动热控制、散热冷却、防除冰、水下仿生推进等应用方向,验证了合成双射流控制效率倍增和应用于极端环境的新功能。
高超声速流动多物理效应对美国航天飞机气动力影响研究的回顾
毛枚良, 陈亮中, 万钊, 刘化勇, 燕振国
2017, 35(1): 1-12. doi: 10.7638/kqdlxxb-2015.0159
[摘要](237) HTML(40) PDF(809)
摘要: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流动往往存在真实气体效应、稀薄气体效应和粘性干扰效应等多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和流动现象。围绕高超声速绕流中多物理效应这一主题,对美国航天飞机高超声速气动力研究的工作按飞行前与飞行后两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在飞行前阶段,主要介绍了气动力外推参数的研究和不确定度研究的内容,确定了以第三粘性系数V'作为气动力特性外推参数,以及给出了气动力不确定的计算方法;而在飞行后阶段,主要介绍了飞行试验数据与预测数据的对比、纵向配平异常分析和外推方法,给出了初步的由风洞数据外推到飞行数据的外推方法,确认了真实气体效应对航天飞机气动特性影响,但是否对舵面效率产生影响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而后,作者讨论了避免纵向配平异常的可能性、体襟翼效率数值计算与试验的差异、气动力不确定度研究和建立飞行试验/风洞试验/数值计算数据共享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早期的研究文献提到了航天飞机在再入过程中这些效应是同时存在的,在当时的研究条件下难以区分各自对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后来的研究文献也没有着力于研究其耦合影响效应对航天飞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这为下一步研究再入飞行器高超声速绕流流动的多物理效应提供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