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主编时间:1980-2006年
庄逢甘(1925-2010),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1956年调入国防部五院,筹建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
长期从事导弹、火箭再入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声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流体力学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绕射、高超声速再入体热防护理论等研究和旋涡形成的机理与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第18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的“旋涡控制”演讲荣获古根海姆奖。
任主编时间:2007-2010年
张涵信 (193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流体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荣誉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值格式、分离流动与旋涡、飞行稳定性。提出了构造差分格式的一般准则,包括耗散控制准则,并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二阶NND格式、系列三阶/四阶ENN格式和加权格式,如WCNND、WCENN格式等。这些格式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于复杂流动模拟和机理研究。还在流动拓扑理论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包括物体定常绕流表面流动性状、旋涡沿轴线演化的分叉理论、细长体大迎角绕流的流动结构演化。通过这些研究工作,解决了国际学术界长达20年关于分离线是极限流线还是其包络线的争论,形成了复杂流动分析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分析了飞行器俯仰、摇滚及其耦合运动,提出了稳定性判则及Hopf或鞍结点分叉失稳的控制参数,并据此提出了增强高速飞行器稳定性的建议,这对于新一代飞船的气动布局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主编时间:2011-2015年
邓小刚(1960-),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解决了高精度紧致格式捕捉激波的难题,构造了以WCNS为代表的系列高精度格式;提出了对称守恒网格导数计算原则(SCMM),解决了高精度算法工程应用的难题;主持研发了基于天河高效能计算机的“高精度数值风洞”和“高超声速CFD软件平台”,解决了包括大型飞机、先进战斗机/导弹、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气动问题。
任主编时间:2016-至今
唐志共(1965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原总工程师、研究员,2010年获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应用,在高超声速风洞试验系统研制、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设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等,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空气动力学学报》和Advances in Aerodynamics期刊主编。